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试卷(1)

来源:233网校 2015年4月3日
摘要
进入全真模拟考场在线测试此套试卷,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自动评分 >> 在线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阅读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搜集关于“雨”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的任务,现在就请我们的同学向我们展示我们小组智慧的结晶。
(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作品分别是《春夜喜雨》、《春》中节选的一段《春雨图》、《雨巷》《雨声》。
师:(B)听完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之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师:(C)前面我们倾听了写雨的作品,相互探讨,相信我们都已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了,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地想实战演练一番了,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看过视频后,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即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视频描写。
(播放电影《惊涛骇浪》选段视频——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人民子弟兵临危受命,军民联手浴血奋战,抵抗洪水,保卫家国的事件)
师:(D)好,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写作,老师也完成了,能不能让老师先展示一下老师的作品.你们帮老师指导指导好不好?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
A.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为进入正式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但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帮学生扩展思路.从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思路受限
B.由学生自由谈论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到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符合教学规律
C.由读到说到写.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了教学的过渡,且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适时利用这一契机,拓展了学生对“雨”的思维
D.语文综合型学习,应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故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展示自己作品,不合理,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以下哪项作为《诗经·蒹葭》的教学重点最恰当?(  )
A.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B.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C.《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D.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3、教师在讲授《曹刿论战》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定语后置,特地选取了一些例句,下列不满足举例要求的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楚人有涉江者
C.客有吹洞箫者
D.石之铿然有声者

4、阅读教师在讲解《诗经·蒹葭》时的课堂实录(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播放“在水一方”的交响曲)
师:这是一首温婉动人的交响曲,它仿佛把我们的思绪带到有着绿色的山、青翠的树、潺潺的流水这样一个澄清的境界,非常美。。你喜欢吗?用最形象的语言说说你的感受。
生1:喜欢。这支曲子悠扬动听,它有时像弯弯曲曲的小溪,有时又像开阔奔涌的江河。
师:比喻很贴切。
生2:我感觉自己在蓝天碧水之间,远处有一叶小舟在飘荡。
生3:这首曲子叫“在水一方”,我听我妈妈唱过。我觉得眼前像有一幅画,一大片的水,迷迷茫茫,好悠远,好深邃。
师:形象具体,色彩明晰,想象的画面是历历在目。《在水一方》本是一首歌。它的歌词是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写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都是她的作品。琼瑶的文学素养绝大一部分来自于古典诗词。《在水一方》就是她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水一方》的原版。学完后,相信你也会写歌。请大家自读一遍,给不认识的字落实字音。
下面对这段教学导入,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乐曲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学生大量信息,属于情境导人法
B.歌曲导入,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对使用歌曲《在水一方》的解释多余,可删去.使导入更加简练
C.以乐曲导入,为学生接下来感受文本表现出来的传统诗歌的淳朴音乐美,奠定了基础
D.由乐曲人手,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形象思维,培养形象表达,可谓一石三鸟

5、教师在教学《诗经·蒹葭》一课时,讲到了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赋”这种手法,特举了以下例句。其中,没有用到“赋”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B.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C.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D.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6、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月光曲》所指定的教学目标:
(1)(A)会写本课8个生字,能借助课文情景理解“谱写、幽静、失明、纯熟、陌生、清幽、陶醉、苏醒、飞奔、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B)能正确表达贝多芬两次为盲姑娘弹琴的不同原因,想象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前后的心理活动.了解贝多芬的情感起伏变化以及原因。
(3)(C)通过对比品读,感悟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凸显文章主旨的匠心。
(4)(D)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感悟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描写自己欣赏的一段乐曲。
对以上四个教学目标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做出相应的指导,强调科学的识字方法
B.属于体验理解性目标,落实课文中心线索的理解和把握,为下一个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C.是学生感悟作品言语表达方式的关键性目标,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D.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7、学习《背影》一文,教师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
A.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B.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C.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8、老师在讲到孟郊的时候,说其是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  )。
A.杜牧
B.许浑
C.贾岛
D.姚合

9、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断(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回归生活: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
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也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然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
下面有关这则总结,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
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
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10、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11、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12、老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是使动用法,特列出以下例子,下列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衣锦还乡
B.既来之.则安之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常以身翼蔽沛公

13、阅读《愚公移山》教学实录片段(节选),回答问题。
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学生积极性高涨,发言踊跃)
正:愚公愚蠢至极,山大而力薄,他搬家要比搬山容易得多。
反:愚公精神可嘉,坚信人定胜天,他虽到了残烛之年,但还有他无穷匮的子孙啊。
正:人定胜天虽不假.但也要注意客观情况,这样做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自不量力,并且他这样做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孙的身上。
反:这是篇寓言故事。本就是告诉我们人一旦下了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愚公是典范,他做到了,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他这一点。这一点精神很让我们受用了。
正:他做到了吗?他并没有做到啊!最后山并非他搬走的,是靠天帝解决的。
反:那也是被愚公的精神感动的啊!
正:子子孙孙,万一他们哪一代血缘无法延续,万一哪一代的孩子不想把毕生的精力用来搬山.违背了他的意愿呢?他的搬山理由根本不充分,这样做根本是以卵击石。
正:诺言未能实现就是谎言,梦想不能实现就只是梦想。哲学家说,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去粉饰梦想,以至于苍白了现实,这很悲哀,如果困在这样的虚无的梦想中走不出来那就更悲哀了!
正:……
持续辩论大概半个小时,正方占了上风.反方语塞,教师不能决,评论说双方都有道理。学生们甚至包括辩手们也都在困惑中摇头。
下面选项中对这则教学实录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学生自主解读,通过辩论,思维碰撞出火花。辩论的过程拓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发展了思维.还产生了创意的表达
B.通过辩论的形式能够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开发学生思维,材料中出现反方占上风,教师不能决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C.任何教学行为都应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当辩论的态势发生了倾斜,出现了反文本的阅读倾向,反方的同学几乎无招架之力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将阅读回归文本
D.有效的课堂对话应在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维度进行,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而这是一则只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这两个层次上进行的教学

14、教师在讲授《童年》一课时,这样介绍主人公: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我”的外祖母将他养大,外祖父却怂恿他每次赶集偷东西。他聪明能干,却由于雅科夫舅舅的自私,在搬十字架时被压死。他是高尔基《童年》中的(  )。
A.阿廖沙
B.格里戈尔
C.小茨冈
D.别里科夫

15、教学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诗,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体诗的文体特点,特向同学推荐了以下古体诗,希望同学在课下阅读。下面选项中的文体不是古体诗的一项是(  )。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李白《行路难》
C.曹操《观沧海》
D.苏轼《赤壁赋》

展开加载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要报考及时推送,阅读更流畅

(责任编辑:233网校)
相关推荐
精品课程新用户送600元大礼包

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精讲班【统考版】

课程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