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网校 二级建造师

2022年二建取证班
全面梳理章节知识脉络,精准锁定必考点,短期高效通关

免费试学
购课优惠

新用户送1200元大礼包!

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第二节建筑工程专业施工技术——第三小节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近三年分值统计
2017年1分;2018年18分;2019年2分

考点笔记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1.模板工程
1.1常见模板体系及其特性
(1)木模板:优点是制作、拼装灵活,适用于外形复杂或异性混凝土构件,以及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工程;缺点是制作量大,木材资源浪费大等。
(2)组合中小钢模板体系:优点是轻便灵活、拆装方便、通用性强、周转率高等;缺点是接缝多且严密性差,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外观质量差。
(3)大模板体系:优点是模板整体性好、抗振性强、无拼缝等;缺点是模板重量大,移动安装需起重机械吊运,面层可以是钢、木等材料。
1.2模板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
1.3模板工程安装要点
(1)在基土上安装竖向模板和支架立柱支承部分时,基土应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并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支承面积的垫板,且中心承载;对冻胀性土,应有防冻融措施;对软土地基,当需要时,可采取堆载预压的方法调整模板面安装高度。
(2)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3)后浇带的模板及支架应独立设置。
1.4模板的拆除
(1)模板拆除时,拆模的顺序和方法应按模板的设计规定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顺序,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
(2)底膜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2.钢筋工程
2.1钢筋配料
(1)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直筋:弯钩减保护)
(2)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段长度+斜段长度-弯曲调整值+弯钩增加长度(弯筋:直斜弯钩减弯曲)
(3)箍筋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箍周加箍调)
(注:钢筋如需要搭接,还要增加钢筋搭接长度。)
2.2钢筋代换
(1)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并办理相应设计变更文件。
(2)代换后钢筋的间距、锚固长度、最小钢筋直径、数量等构造要求和受力、变形情况均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2.3钢筋连接
(1)方法有:焊接、机械连接和绑扎连接。
(2)钢筋机械连接:有钢筋套筒挤压连接、钢筋直螺纹套筒连接(包括钢筋镦粗直螺纹套筒连接、钢筋剥肋滚压直螺纹套筒连接-最多采用)等方法。
(3)当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28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杆等)的纵向受力钢筋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结构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均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4)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2.4钢筋加工
(1)钢筋加工包括调直、除锈、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等。
(2)钢筋弯折应一次完成,不得反复弯折。
2.5钢筋安装
(1)连续梁、板的上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内。
(2)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
3.混凝土工程
3.1混凝土用原材料
(1)普通混凝土结构宜选用通用硅酸盐水泥;对于有抗渗、抗冻融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应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应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实心混凝土板,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应超过40mm。
(3)细骨料宜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洁净的天然砂或机制砂。细骨料宜选用Ⅱ区中砂。
(4)对于有抗渗、抗冻融或其他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
(5)未经处理的海水严禁用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拌制和养护。
(6)混凝土外加剂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选择,并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①检验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②不同品种外加剂复合使用,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使用前应进行试验。
③严禁使用对人体、环境产生危害的外加剂。对于含有尿素、氨类等有刺激性气味成分的外加剂,不得用于房屋建筑工程中。
3.2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由具有资质的试验室进行计算,并经试配、调整后确定。
3.3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
①混凝土在运输中不应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否则应在浇筑前二次搅拌。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转运次数,确保混凝土在初凝前运至现场并浇筑完毕。
②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运输途中及等候卸料时,不得停转;卸料前,宜快速旋转搅拌20s以上后再卸料。
③当坍落度损失较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在运输车罐内加入适量的与原配合比相同成分的减水剂。减水剂加入量应事先由试验确定,并应做出记录。
3.4泵送混凝土
(1)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①泵送混凝土的入泵坍落度不宜低于100mm;
②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不宜大于0.6。
③泵送混凝土掺加的外加剂品种和掺量宜由试验确定。
(2)混凝土泵或泵车应尽可能靠近浇筑地点,浇筑时由远至近进行。
3.5混凝土浇筑
(1)浇筑前应根据施工方案认真交底,应对模板、支撑、钢筋、预埋件等认真细致检查,合格并做好相关隐蔽验收后,才可浇筑混凝土。
(2)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垫层、模板上应洒水湿润,洒水后不得留有积水。
(3)混凝土输送宜采用泵送方式。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时,可采用内径不小于125mm的输送泵管。输送泵管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应与结构牢固连接,输送泵管转向处支架应加密。
(4)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不大于30mm厚与混凝土中水泥、砂配比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5)柱、墙模板内的混凝土浇筑时,当无可靠措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其自由倾落高度应符合如下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应设置串筒、溜管、溜槽。
1)粗骨料粒径大于25mm时,不宜超过3m;
2)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mm时,不宜超过6m。
(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应留置施工缝。
(7)梁和板宜同时浇筑混凝土,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单向板宜沿着板的长边方向浇筑。
3.6施工缝
(1)概念: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施工工艺需要分层、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区别于变形缝、后浇带等)。
(2)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墙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300mm;
2)柱、墙水平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5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20mm处;
3)有主次梁的楼板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
3)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4)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
5)墙的垂直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
6)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或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3)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可掺适量界面剂)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3.7后浇带的设置和处理
①后浇带通常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并保留一段时间(若设计无要求,则至少保留14d)后再浇筑,将结构连成整体。
②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③填充后浇带,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结构强度提高一级,并保持至少14d的湿润养护。后浇带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处理。
3.8混凝土的养护
(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保湿养护可采用洒水、覆盖、喷涂养护剂等方式。
(2)对已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在混凝土终凝前(通常为混凝土浇筑完毕后8~12h内)开始进行自然养护。
(3)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7d;
②采用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
③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应少于14d;
④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3.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温控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不宜大于50℃;
②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
③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④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所用水泥应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
(3)水胶比不宜大于0.55
(4)当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或使用外加剂进行调整时,搅拌运输车应进行快速搅拌,搅拌时间应不小于120s;运输过程中严禁向拌合物中加水。
(5)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宜采用整体分层连续浇筑施工或推移式连续浇筑施工。整体连续浇筑时浇筑厚度宜为300~500mm。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当层间间隔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6)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选用下列方法控制结构不出现有害裂缝:
①留置变形缝;
②后浇带施工;
③跳仓法施工: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宜小于7d,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7)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应及时进行二次抹压处理。
(8)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保温保湿养护,保湿养护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4d;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时,可全部拆除。
(9)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体里表温差、降温速率及环境温度及温度应变的测试,在混凝土浇筑后1~4天,每4h不应少于1次;5~7天,每8h不应少于1次;7天后,每12h不应少于1次,直至测温结束。
二、砌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1、砂浆砂浆
1.1砂浆原材料要求
(1)水泥:水泥强度等级应根据砂浆品种及强度等级的要求进行选择,M15及以下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32.5级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或砌筑水泥;M15以上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宜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
(2)拌制水泥混合砂浆的建筑生石灰、建筑生石灰粉,其熟化时间分别不得少于7d和2d。
(3)水:宜采用自来水。
1.2砂浆配合比
(1)砌筑砂浆配合比应通过有资质的实验室,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试配确定,并同时满足稠度、分层度和抗压强度的要求。
(2)砌筑砂浆的稠度在砌筑材料为粗糙多孔且吸水较大的块料或在干热条件下砌筑时,应选用较大稠度值的砂浆,反之应选用稠度值较小的砂浆。
1.3砂浆的拌制及使用
(1)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自投料完算起,应为:
①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120s;
②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180s;
(2)砂浆应随拌随用,在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在拌成后2h内使用完毕。
2、砖砌体工程
2.1混凝土砖、蒸压砖的生产龄期应达到28d后,方可用于砌体的施工。
2.2砖砌体施工
(1)砌筑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时,砖应提前1~2d适度湿润,严禁采用干砖或处于吸水饱和状态的砖砌筑。
(2)通常宜采用“三一”砌筑法,即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砌筑方法。
(3)砖过梁底部的模板及其支架拆除时,灰缝砂浆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5%。
(4)砖墙灰缝宽度宜为10mm,且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砖墙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竖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5)在砖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净宽不应超过1m。
(6)不得在下列墙体或部位设置脚手眼:
概念:脚手架在搭设与使用过程中,每隔一段距离要用钢管或者木杆(根据脚手架材质)与建筑物拉结,当拉结位置为砌体时,杆件会穿过砌体形成孔洞,当拆除脚手架后,这些孔洞就叫做脚手架眼。简称脚手眼。
1)120mm厚墙、清水墙、料石墙、独立柱和附墙柱;
2)过梁上与过梁成60度角的三角形范围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3)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4)门窗洞口两侧石砌体300mm,其他砌体200mm范围内;转角处石砌体为600mm,其他砌体450mm范围内;
5)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各500mm范围内;
6)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7)轻质墙体;
8)夹心复合墙外叶墙。
(7)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
(8)非抗震设防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且应加设拉结钢筋,拉结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每120mm墙厚放置1Φ6拉结钢筋(120mm厚墙放置2Φ6拉结钢筋);
②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mm,且竖向间距偏差不应超过100mm;
③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抗震设防烈度6度、7度地区,不应小于1000mm;
④末端应有90°弯钩。
(9)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抗震多层砖房,应先绑扎钢筋,然后砌砖墙,最后浇筑混凝土。砖墙应砌成马牙槎,每一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超过300mm,马牙槎从每层柱脚开始,先退后进。
(10)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度不得超过一个楼层高度,也不宜大于4m。
(11)砖砌体每日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5m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
2.3砖柱
砖柱的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饱满度不应小于90%,不得用水冲浆灌缝。
2.4多孔砖
多孔砖的孔洞应垂直于受压面砌筑。半盲孔多孔砖的封底面应朝上砌筑。
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
(1)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分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简称小砌块)两种。
(2)施工采用的小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
(3)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砌筑前不需对小砌块浇水湿润;但遇天气干燥炎热,宜在砌筑前对其浇水湿润;对轻骨料混凝土小砌块,宜提前1~2d浇水温润。雨天及小砌块表面有浮水时,不得用于施工。
(4)当砌筑厚度大于190mm的小砌块墙体时,宜在墙体内外侧双面挂线。小砌块应将生产时的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小砌块墙体宜逐块坐(铺)浆砌筑。
(5)底层室内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或Cb20)的混凝土灌实小砌块的孔洞。
(6)在散热器、厨房和卫生间等设置的卡具安装处砌筑的小砌块。宜在施工前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或Cb20)的混凝土将其孔洞灌实。
(7)小砌块墙体应孔对孔、肋对肋错缝搭砌。单排孔小砌块的搭接长度应为块体长度的1/2;多排孔小砌块的搭接长度可适当调整,但不宜小于小砌块长度的1/3,且不应小于90mm。
(8)墙体转角处和纵横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斜槎高度。临时施工洞口可预留直槎,但在补砌洞口时,应在直槎上下搭砌的小砌块孔洞内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或C20的混凝土灌实。
4、填充墙砌体工程
(1)砌筑填充墙时,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d,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含水率宜小于30%。
(2)砌块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m。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运输及堆放中应防止雨淋。
(3)采用普通砂浆砌筑填充墙时,烧结空心砖、吸水率较大的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提前1~2d浇水湿润;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专用砂浆或普通砂浆砌筑时,应在砌筑当天对砌块砌筑面浇水湿润。
(4)在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处采用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墙体时,墙底部宜现浇混凝土坎台,其高度宜为150mm。
(5)填充墙砌体砌筑,应在承重主体结构检验批验收合格后进行;填充墙顶部与承重主体结构之间的空隙部位,应在填充墙砌筑14d后进行砌筑。
三、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1、钢结构构件的制作加工
摩擦面的处理:可采用喷砂、喷丸、酸洗、打磨等方法。(注:没有碱洗)
2、钢结构构件的连接
钢结构的连接方法:焊接、普通螺栓连接、高强度螺栓连接和铆接。
2.1焊接
(1)焊工应经考试合格并取得资格证书,应在认可的范用内焊接作业,严禁无证上岗。
(2)施工单位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接头形式、焊接位置、焊后热处理等各种参数及参数的组合,应在钢结构制作及安装前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
2.2螺栓连接
(1)高强度螺栓:
1)高强度螺栓按连接形式通常分为摩擦连接(目前广泛采用的)、张拉连接和承压连接等。
2)高强度螺栓现场安装时应能自由穿入螺栓孔,不得强行穿入。不得采用气割扩孔,扩孔数量应征得设计同意,修整后或扩孔后的孔径不应超过1.2倍螺栓直径。
3)高强度螺栓超拧应更换,并废弃换下的螺栓,不得重复使用。严禁用火焰或电焊切割高强度螺栓梅花头。
(2)高强度螺栓长度应以螺栓连接副终拧后外露2~3扣丝为标准。
(3)普通螺栓的紧固次序应从中间开始,对称向两边进行。
(4)同一接头中,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的初拧、复拧、终拧应在24h内完成。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初拧、复拧和终拧的顺序原则上是从接头刚度较大的部位向约束较小的部位、从螺栓群中央向四周进行。
2.3钢结构涂装
钢结构涂装工程通常分为防腐涂料(油漆类)涂装和防火涂料涂装两类。通常情况下,先进行防腐涂料涂装,再进行防火涂料涂装。
(1)防火涂料按涂层厚度可分为CB、B和H三类
(2)防腐涂料和防火涂料的涂装油漆工属于特殊工种。施涂时,操作者必须有特殊工种作业操作证(上岗证)。
四、钢筋混凝土装配式工程施工技术
1、基本规定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前,应组织设计、生产、施工、监理等单位对设计文件进行图纸会审,确定施工工艺措施。施工单位应准确理解设计图纸的要求,掌握有关技术要求及细部构造。根据工程特点和相关规定,进行施工复核及验算、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施工单位应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和施工技术特点,按计划规定期对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及技术交底。
(3)施工前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单元或构件进行试安装,根据试安装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施工方案。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节点及叠合构件的施工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5)预制构件吊装、安装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各工序的施工,应在前一道工序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工序控制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6)施工现场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灌浆施工人员应进行专项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2、构件进场
(1)预制构件进场前,应对构件生产单位设置的构件编号、构件标识进行验收。
(2)预制构件进场前,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混凝土同条件立方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
(3)预制构件装卸时应采取可靠措施;预制构件边角部或与紧固用绳索接触部位,宜采用垫衬加以保护。
(4)预制构件运送到施工现场后,应按规格、品种、使用部位、吊装顺序分类设置存放场地。
(5)预制墙板可采用插放或靠放的方式,堆放工具或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并支垫稳固。
3、构件安装与连接
3.1预制构件应按照施工方案吊装顺序提前编号,吊装时严格按编号顺序起吊;预制构件吊装就位并校准定位后,应及时设置临时支撑或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3.2预制构件吊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根据预制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和作业半径等要求选择适宜的吊具和起重设备;在吊装过程中,吊索与构件的水平夹角不宜小于60°,不应小于45°。
3.3竖向预制构件安装采用临时支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预制柱、墙板的上部斜支撑,其支撑点距离板底不宜小于柱、板高的2/3,且不应小于柱、板高的1/2;下部支承垫块应与中心线对称布置;
(2)对单个构件高度超过10m的预制柱、墙等,需设缆风绳。
3.4预制柱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安装顺序应按吊装方案进行,如方案未明确要求宜按照角柱、边柱、中柱顺序进行安装,与现浇结构连接的柱先行吊装;
3.5预制剪力墙墙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吊装工艺流程:基层处理→测量→预制墙体起吊→下层竖向钢筋对孔→预制墙体就位→安装临时支撑→预制墙体校正→临时支撑固定→摘钩→堵缝、灌浆;
(2)与现浇连接的墙板宜先行吊装,其他墙板先外后内吊装;
3.6预制梁或叠合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安装顺序应遵循先主梁后次梁,先低后高的原则;
(2)安装前,应先复核柱钢筋与梁钢筋位置、尺寸、对梁钢筋与柱钢筋位置有冲突的应按经设计单位确认的技术方案调整;
3.7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浆前应制定钢筋套筒灌浆操作的专项质量保证措施,灌浆操作全过程应由监理人员旁站;
(2)灌浆料应由经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按配置要求计量灌浆材料和水的用量,经搅拌均匀后测定其流动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灌注;
(3)浆料应在制备后30min内用完,灌浆后24h内不得使构件与灌浆层受到振动、碰撞;
(4)灌浆作业应及时做好施工质量检查记录,并按要求每工作班应制作1组且每层不应少于3组40mm×40mm×160mm的长方体试件,标准养护28d后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5)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当连接部位温度低于10°时,应对连接处采取加热保温措施。
3.8采用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灌浆前应对连接孔道及灌浆孔和排气孔全数检查,确保孔道通畅,内表面无污染;
(2)竖向构件与楼面连接处的水平缝应清理干净,灌浆前24h连接面应充分浇水湿润,灌浆前不得有积水;
(3)竖向构件的水平拼缝应采用与结构混凝土同强度或高一级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进行周边坐浆密封,1d以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
(4)浆锚节点灌浆必须采用机械压力注浆法,确保灌浆料能充分填充密实;
(5)灌浆应连续、缓慢、均匀地进行,直至排气孔排出浆液后,立即封堵排气孔,持压不小于30s,再封堵灌浆孔。
(6)灌浆结束后应及时将灌浆孔及构件表面的浆液清理干净,并将灌浆孔表面抹压平整;
预制构件接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可采取洒水、覆膜、喷涂养护剂等养护方式,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
(8)装配式结构连接部位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时方可进行支撑拆除。

上一节3/6下一节
(责任编辑:233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