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结构特征(四)
(3)面层
①面层混凝土通常分为普通(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目前我国多采用普通(素)混凝土。

③纵向接缝根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设置。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纵缝应与线路中线平行。

缩缝
假缝一般不通透,多为后期切割完成。

横向接缝可分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横向施工缝。横向施工缝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快速路、主干路的横向胀缝应加设传力杆;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筑物处、板厚改变处、小半径平曲线等处,应设置胀缝。
胀缝

【模拟题】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时,应在( )处设置胀缝。
A.路缘石旁边B.纵向施工缝C.小半径平曲线
D.板厚改变E.邻近桥梁
【答案】CDE
④对于特重及重交通等级的混凝土路面,横向胀缝、缩缝均设置传力杆。在自由边处,承受繁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小于90°的面层角隅,下穿市政管线路段,以及雨水口和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周围,应配筋补强。
混凝土既是刚性材料,又属于脆性材料。因此混凝土路面板的构造,以最大限度发挥其刚性特点为目的,使路面能承受车轮荷载,保证行车平顺;同时又要克服其脆性的弱点,防止在车载和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开裂、破坏,最大限度提升其耐久性,延长使用年限。
⑤抗滑构造——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即应具备较高的抗滑性能,以提升行车的安全性。因此可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

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相接时,设置不少于 3m 的过渡段,过渡段路面应采用两种路面呈阶梯状叠合布置。
2025年新增

小结:
本节主要介绍道路结构特征,属于记忆性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考点为主。
2)砌块路面结构特点
(1)垫层和基层
砌块路面垫层和基层选用的材料和作用参见本书1.1.2中1.1)(1)(2)相关内容。
(2)面层
砌块路面铺装的材料种类较多,用于城镇道路路面铺装的砌块路面多为天然石材路面和预制混凝土砌块路面。
3. 砌块路面结构组成特点
1)砌块路面结构的组成
包括垫层、基层、面层。

(6)胀缝板宜用厚20mm,水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柔性的板材制作,且应经防腐处理。填缝材料宜用 硅酮类、聚氨酯类、树脂类、橡胶沥青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加入耐老化剂。 2025年新增

(5)钢筋的品种、规格、成分,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具有生产厂的牌号、炉号,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并经复试(含见证取样)合格。钢筋不得有锈蚀、裂纹、断伤和刻痕等缺陷。传力杆(拉杆)、滑动套材质、规格应符合规定。
★ 科普:水成岩—沉积岩;火成岩—岩浆岩;变质岩。

2)主要原材料选择
(1)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42.5级及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道路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级。
(3)使用机制砂时,还应检验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水成岩类机制砂。海砂不得直接用于混凝土面层。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海砂应符合《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206—2010的规定。
